四川知名书法家王庆松才华横溢,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、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及成都市作家协会的会员,他在多家协会、学会、书画院任职。
王庆松先生艺术底蕴深厚,埋头耕耘,成果颇丰。书法作品1996年入选“四川省第二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”;1997年入选“四川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九七攀钢展”;1999年入选省直单位“庆国庆、迎回归”书画展;2007年入选“娇子杯”四川公安民警庆祝17大展,并获优秀奖等。1996年书法作品,入选《当代书画家精品集》一书;199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捐赠作品荣誉证书;2021年参加了“红心全民十四运、翰墨丹青颂复兴”一千四百米书画长卷创作活动,参加、入选书法作品展60余次。2023年2月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、中国书法家协会等五家单位授予:人民书画家荣誉称号。近几年来,他精心创作的书法百余件作品,被刻入碑林庙牌和海内外单位、个人收藏。
书法刚柔并非创作使原,如字体结构等等,很多都是书法家性格和习惯养成的。
很多参赛作品是书者经心设计的,包括布局、结构、创新、浓淡干涩,有意安排之,实际上这类作品不是真正好作品,因为它脱离了艺术的基本属性——真性情流露!
为什么评委说好呢?因为我们的评委都是写了几十年的书法人,他们都进入了瓶颈,他们都想出新,所谓的新,就是想与古代名家不一样,因为他们无法超越古人,因为古代书法家静得下心、拥有大量的时间、且诱惑很小。如今人,作学生,就面临大量的作业、考试;作成年人,生存、车子、房子……;谁能象赵孟頫等大量时间写字,无忧无虑。
字如其人,我始终认为,书法的差异由性格决定,好坏无非风格不同,大众接不接受,但现实,往往很多人由有话语权人诱偏。尤其现在“圈子”成风,名利之上,把书法推上了“圣坛”。
其实,书法没有那么神密,无非就是坚持临碑临帖,不断书写。纵观几十年,一些书法大家,30岁的书法作品与70岁的书法作品,有的提高很大,风格变化并不大,有的70岁作品还赶不上他30岁作品,越写越退步了,为什么?因为他们出名后就没临帖了,所以我说,书法家临帖是终身事。
笔者是书法“门外汉” ,最近拜读到了四川知名书法家王庆松{谈书法}一文,非常赞同他的观点。在当今的书法界,许多参赛作品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“设计” 秀。书者们在布局、结构、创新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涩上费尽心思,有意安排每一个细节 ,力求在展览中吸引眼球。这种过度设计的现象,使得不少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华丽夺目,却失去了书法最本真的韵味。